返回 三国之最风流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『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
77 荀镇东巡行二州(中)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60小说网]https://m.60xs.info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荀贞与栾固、黄迁分别相见。

    黄迁外号人称黄髯,颔下一部好胡须。

    荀贞这次来,特地给他带了个须囊作礼物,便叫随从取出,送给他,笑道:“昔我帐下,唯卿美须,今我徐州,云长可与卿相抗矣。我闻云长言说,每到秋冬之际,他的胡须总会掉落几根,因他就以须囊盛之。我念之不可使云长独须美於我徐,故也就给你备了个须囊。”

    这话半带开玩笑,半带浓浓的关怀。

    黄迁十分感激,恭敬得将须囊拿住,拜谢不已。

    众人见礼罢了。

    陈登等在前引导,一行人向郡内去。

    依旧是援沂水而行。

    水两岸的景状与在东海郡见到的无有不同。

    亦是麦田相连,放眼望去,金灿灿的。

    徐州本来是没有什么草场、牧地的,然因徐州兵缺马,所以荀贞前两年时,在沂水等徐州州内较大河流两岸水草丰茂的地方,特地圈出了几块地方,用做牧场,以之养马。道路所见,就看到了一块这样的草场,草场中的草有半人多高,随着轻风起伏,如绿色的波浪。成群的马、羊出没其间,牧人挥着鞭子放牧,端的是一副农忙时候,草长马肥之景。

    前行路上,时见有大小不一的沟渠,从沂水中引出,向东、西延伸,长者十几里长,短者亦有数里之长,分布贯穿於两岸的田中。——这是陈登在琅琊国这几年施政的一项成果。

    如前所述,徐州河网密集,河水多,就便於发展水利,陈登之前在陶谦手下任典农校尉的时候,曾经巡视过徐州的全境,徐州各地土壤的肥瘠、河流的情况,他都了如指掌,当时他就组织建设了些水利沟渠,现而下他执掌琅琊一郡,在水利方面更是大下功夫。

    这几年来,在对徐州州内各郡的政绩考核中,琅琊郡於水利工程此项,一直都是名列前茅。

    当晚在即丘县城住了一夜,翌日继行。

    即丘离开阳百里远近,两天的路程。

    第二天,快到开阳县的县城时,荀贞看到县城东边,沂水对岸,连绵不尽的田地间,每隔几里就有一个小的“乡里”。

    荀贞命车驾停驻,下了车来,登高而望,指着那些“乡里”,问跟从上来的陈登,说道:“元龙,那些乡里就是屯田的黄巾降卒所居之地吧?”

    陈登答道:“禀明公,正是。”

    徐州本地的黄巾降卒和俘虏,包括兖州的黄巾降卒和俘虏,其中的妇孺老弱,及不堪为兵者,到现下为止,都已经安排完毕。荀贞把他们分散安置到了徐州各地,悉用之屯田。

    对他们进行半军事化的管理,每十里地划一个屯,任命屯长为各屯的长吏。屯上又有曲,又有部,一如军事编制。

    此时他看到的那些“乡里”,就是各屯驻地。

    荀贞看了多时,说道:“明天咱们去屯田地看一看。”

    陈登应道:“喏。”

    到了开阳县城,入到郡府,荀贞略做休息。

    晚上,陈登当晚设置酒宴为荀贞洗尘,因为次日还有事情,酒也没有多喝。

    次日一早起来,如荀贞昨天所言,便由陈登,栾固、黄迁等为他引导,渡过沂水,到东岸视察屯田之所。戏志才等俱皆相从。

    到了屯田地,荀贞随便挑了个就近的屯,进去视察。

    安置黄巾降卒等的时候,荀贞专门给各地郡府下过命令,首先不许他们轻辱之,其次,要求妥善照顾。这时到此屯兵卒聚居的此里中观看,荀贞见屯中两条土路交叉,呈十字形,在两条路的两面,屋舍密集排列。——每屯的黄巾降卒等,也就是屯田卒的人数大约都在百人上下,加上家眷,多则三四百口,少则三二百口,不算很多,也不算少。荀贞粗略估算,此屯里中差不多有百十间房屋,刚好是够百户居住。房屋用土屋,相比茅屋已是很不错了。

    就近入了一家去看。

    这家屋里,可以说是家徒四壁,但基本该有的东西,如床、做饭用的灶等还是齐全的。

    此屯里中住的屯田卒一早就携家带口的下地干活去了,里中没甚人,只有四五个孩子。荀贞等来前,他们应是在玩竹马,学大人打仗,荀贞等来后,他们丢下竹马等物,有的跑回了家,有的远远地躲在墙角,朝这边偷看。

    荀贞亦不喊他们过来问话,——都是小孩子,能问出什么来?但却已经注意到,这几个孩子尽管衣衫褴褛,可都没有到衣不遮体的地步,虽是皆不健壮,可能跑着玩,说明也没有饿着。

    戏志才去到了另一家,不多时出来,请荀贞过去。

    荀贞便去到此家。

    昏暗的屋中,戏志才左手提着右臂的袖子,右手掀开了屋角陶瓷小缸的盖子,笑与荀贞说道:“明公请看,这家想来是个会精打细算的,不与方才那家同,缸中颇有存储。”

    荀贞步至缸前,探头去看,见缸中有小半缸的粗粮。

    “正该勤俭才是。回头叫元龙令此屯屯长鼓励这家的户主一番,以给余下屯田户做个榜样。”

    出来屋外,荀贞站在里中路上远眺近顾,感受秋风习习,闻着从近处和远处田中传来的泥土、麦子芳香,他感叹心道:“我只是尽其所能做了一点小小的事情,要说起来,对屯田卒的租税还是很重的,可昨晚我听元龙说,他们对我却感恩戴德。民生之艰,甚矣!”

    他倒是也有心给屯田卒减轻一下赋税上的压力,但问题是徐州连年用兵,粮秣的需求很大,如果给屯田兵卒减轻了赋税的压力,那么在用兵上肯定就会入不敷出。

    也是没有办法,只好仍旧用此四六或者五五分成的重税。

    唯一能够补偿的就还是他的那两道命令,对屯田兵卒不许轻辱、要妥善照顾。

    就这个里中看到的而言之,陈登在这两块做得还是不错的。

    荀贞叫陈登近前,说道:“元龙,这些‘里’,就是屯田於此的那些屯田卒长久安身的所在了。我看这个里中现在还没有鸡鸭等禽,里外的空地上亦多是杂草、杂树,……其余‘里’想来也应是如此吧?今年秋收罢了,你可着手弄批鸡鸭之类,分给他们,再移植些桑树来,他们都是拖家带口的,闲时可让他们家中的妇人养养蚕、织织布,也算是多个收入。”

    陈登答道:“登正有此念。唯是他们刚被安顿下来,现在还无暇布置这些。明公放心,至迟明年夏天前,登就一定会能把明公的交代尽落到实处。”

    “好,那我就放心了。”

    在开阳待了两天,接着,荀贞又巡视了阳都等县。

    诸葛亮家在阳都,荀贞顺道派了些兵卒,护卫着诸葛亮,让他回他家的故居瞧了瞧。引起了很大的轰动。诸葛亮离开以后,附近邻居无不称羡。且不必多言。

    琅琊郡辖县十三,不可能全部巡完,荀贞沿着沂水向北,开阳、阳都之外,只又巡了分布在此水两岸的

    东安、东莞两县,在东莞向北去,又巡了与青州北海郡交界的诸县。

    在诸县,荀贞重点巡查的是黄迁於此地的军营,详细地问了黄迁青州北海境内黄巾近些时日的情形。

    黄迁回答说道:“北海的形势很不好,孔北海现在能控制的只有其郡治剧县等寥寥几县而已,并且还都是只能守城,城外已尽是黄巾贼的天下,至於别的县,就是县城,大多也已被黄巾贼占据。其中最大一股黄巾贼的渠帅,即是管亥。管亥之前曾试图犯我琅琊,但在陈府君的大力支援下,末将都将他击退了,——这些末将都上禀过明公。”

    “管亥现下虽不敢再犯我境,但是可有入境寇略之事?”

    黄迁老老实实地回答,说道:“有。”旋即解释,说道,“琅琊与北海边界长近三百里,包括了四县之地,琅琊东临海,时或复有海贼来寇,末将虽是日夜戒备,但对於小股北海黄巾贼的入境寇略,末将实是亦无力尽止。”

    荀贞点了点头,说道:“这不怪你。你且再辛苦些时日,等我徐、兖等地,尤其兖州安定下来后,我会给你增派部队。”

77 荀镇东巡行二州(中)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