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我要做皇帝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『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
第九百七十节 战争的脚步(1)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60小说网]https://m.60xs.info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过去三年,关中的粮食结余,年年增长。

    而且,因为粮食保护价政策的存在,使得百姓愿意出售自己富余的粮食。

    到去年为止,少府在关中的仓储粮食数量达到了四百万石的创纪录新高。

    虽然,其中三百万石是小麦。

    而在另外,大豆等豆类储量,也在增加。

    因为国家收购豆类,而且,鼓励百姓套种大豆。

    所以,现在在少府,库存了超过五十万石的各种豆类。

    此外,还有数十万石的豆渣和豆饼等大豆榨油后的副产品。

    这些豆渣和豆饼,都可以作为饲料,从而减少军队,尤其是骑兵部队的粮食需求。

    目前来看,关中至少可以抽调三百万石以上的粮食(包括豆渣、豆饼)转输到前线的云中、雁门和代北。

    有了关中的粮食补充后,刘彻总算是勉勉强强,凑足了河套会战所需要的基本粮食。

    至少,高阙战役的粮食,是不缺了。

    只是……

    一次河套作战,就掏空了整个国家的粮食储备。

    这让刘彻有些无语。

    “必须加快小麦的推广和种植面积了!”刘彻在心里对自己说。

    小麦取代粟米,成为北方主要种植作物,在历史上,曾经用了一千年。

    这是巨大的传统的惯性在作用。

    想要加速这个进程,刘彻就只能用出绝招——提价!

    现在,少府的小麦收购价格,大约是每石小麦四十钱,有些时候甚至三十五钱。

    比起粟米价格,低了十钱以上!

    对农民来说,种植小麦和种植粟米,在经济上,其实是一样的。

    甚至,种植粟米比种植小麦,获利更多一些。

    而且,小麦比粟米,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来照顾。

    所以,哪怕在关中,除了上林苑,是因为少府在强力要求种植小麦外,其他地方,百姓一般是用上田来种植粟米,作为家庭的食物,而用下田,种植小麦,来缴纳赋税和卖给少府。

    老百姓可聪明的很。

    自己家,当然要吃最好的食物!

    哪怕,虽然现在,有着面食和各种馒头、包子的出现,使得小麦在口感上胜过了粟米。

    但,麦粉研磨,需要时间和人力。

    除了地主,谁能有那个闲工夫呢?

    自然,百姓会用脚投票,依然坚守着粟米为主食的传统。

    要改变这个困境,就需要国家承担更大的责任。

    甚至,吃上一定的亏。

    必须要让百姓种植小麦的利益,多于种植粟米,他们才会选择多种小麦。

    “今年的小麦收购价格,给朕提高与粟米一般的水平!”刘彻对着汲黯吩咐。

    后者微微愕然。

    搞不清楚刘彻的意思。

    要知道,小麦提价,必然会导致少府的支出增加。

    一百万石,就要增加一千万钱!

    而关中去年的小麦产量,接近了四百万石。

    换句话说,天子眨眨眼,就要将至少四千万钱,丢到水里。

    只是,这少府的钱,就是天子的钱。

    天子爱怎么挥霍,就怎么挥霍。

    哪怕他要耗资数十万万去修个宫室给自己当游乐场,大臣们也只能干瞪眼。

    更何况,这种让利于民的事情?

    汲黯只能选择点头领命。

    刘彻看着汲黯,解释道: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,是故,老子曰:上善若水,水利万物而不争!欲导民之俗,必以利之,百姓得到利益,自然就会遵循国家的意志,反之,则不然!”

    这是自然,在中国,无论什么时期,只要有钱赚,有利可图,大家就都会一窝蜂的去做。

    后世的太史公做史记,写货殖列传,就能清晰的看到,几乎所有的大贾,都会带动一地的商人取向。

    某地有人冶铁致富,当地,就会出现大量的冶铁作坊。

    靠贩卖致富,贩夫走卒随之增多。

    畜牧致富,则人人竞相养殖。

    这种国民性格,甚至延续了两千多年,到了后世的****,也是如此。

    提起温州,大家第一反应就是皮鞋、皮包。

    义乌,是小商品批发。

    广州,是贸易公司扎堆。

    甚至于,连非法的产业也是如此。

    走到大街小巷的电线杆下,老军医,十之**是莆田的,办证,无论天南海北,都是一口湖南腔,就连诈骗,一通电话,基本也能知道,是那几个地方的。

    对于中国人来说,只要能赚到钱,养活自己的妻小儿女,他们才不在乎,到底是做什么行当。

    这个道理,古今皆然。

    汲黯则是一愣一愣的听着,仔细想想,还真是那么一回事。

    于是,汲黯就道:“伏唯陛下能明见万里,臣等皆万万不能及也!”

    这既是拍马屁,也是佩服和崇敬。

    能不佩服和崇敬吗?

    翻开史书看看,为了自己享乐,而加重百姓负担的君王,一抓一大把。

    但为了让百姓能听话,顺着自己意思去该种粮食,或者改变习惯,而宁愿自己大出血的,却是少之又少。

    在汲黯的认知里,大抵也就只有陈氏代齐时,用小斗进,大斗出的政策了。

    但刘彻却是苦笑了一声,摇了摇头。

    用钱和利益,来引导百姓,这个策略,自然是有用的。

    但,用处到底有多大,刘彻现在还不得而知。

    毕竟,传统和惯性的力量,是无比强大的。

    特别是在这种饮食习惯上。

    后世的北方人或许有很多人爱吃大米,南方人也或许有不少喜欢用包子馒头当早餐的。

    但是,其主食,却依然会是面食和米饭。

    这就跟你把一个湖南人丢到两广和苏浙,没有辣椒吃,估计那个湖南人,半个月都受不了。

    没有个几代人的时间,粟米作为北方主食的习惯是根本扭转不了也改变不了的。

    但,刘彻很清楚。

    粟米,单亩产量太少,营养也不如小麦丰富全面。

    小麦取代粟米,是历史的必然,也是发展的必然。

    想要养活这天下越来越多的人口。

    刘彻不仅仅要给他们更多的可耕作的土地,还得给他们提供更先进的技术,更好的农具,和更高产的粮食亩产。

    “前途是光明的,道路是曲折的……”没有办法,刘彻也只能这样安慰自己。

第九百七十节 战争的脚步(1)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